清朝初年老虎配资,漕运总管叫董默庵先生,管理着天下的漕运,算得上是一个肥得流油的衙门。幸好默庵先生还算个文雅之士,把漕运也打理得井井有条,口碑也很不错,深得皇帝的宠爱。
但董默庵先生自己虽然洁身自好,但子女难免就沾有很多纨绔之气,经常惹得默庵先生发脾气。但幸好子女们还不至于胡作非为,默庵先生也就只是严加管束,总希望儿女能光宗耀祖。
默庵先生的儿子董小奇从小就很聪明,读书有过目不忘之能,虽然年纪轻轻,倒也是一班世家子弟里的翘楚。只是年轻人难免气盛,再加上饱读诗书,也就有点恃才傲物。
漕运衙门的有两座祠堂,一个供奉的是土地神,一个供奉的是马神。
大家都知道,土地公公是有老婆的,世人都叫土地婆婆。不知道为什么,漕运衙门的土地祠里,也就供奉着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夫妇,而马神祠则只是供奉着孤零零的马神。
展开剩余76%默庵先生的儿子董小奇看到这个情况,就为马神打抱不平了,说土地公公这么老了,不应该有漂亮的老婆陪着,而马神年轻力壮,正是血气方刚,和那个漂亮的土地婆婆刚好很般配。
于是,董小奇说动手就动手,马上叫上一班好友,大家都带上自己的随从,就把土地婆婆的塑像从土地祠抬到了马神祠,还说什么这才是一对佳偶天成。
说来也奇怪,董小奇一直身体健康强壮,从来没有生过病。但刚刚把土地婆婆的塑像迁到马神祠,当晚就无缘无故昏倒在地不省人事。
默庵先生那几天刚好在朝中述职,家人看到少爷重病,当然就到处延医请药,但就是不见好转。
直到默庵先生回到家,看到儿子昏迷不醒,而好几个医生在旁束手无策,一番询问之后,才知道董小奇昏迷的原因。于是便亲自到了土地祠,跪在土地公公塑像前诚恳祷告谢罪。
随后,默庵先生又请了道士做法,还去了马神祠请安,最后恭恭敬敬地把土地婆婆的塑像“接”回了土地祠。
说来也巧,土地婆婆的塑像回到土地祠不久,董小奇就自己慢慢清醒过来。大家看到这情况,都认为是董小奇的荒唐之举惹怒了土地公公。
无独有偶,这样的例子在河间府也发生过。
话说河间府的学政衙门也有一座土地神,土地祠里也配有土地婆婆的塑像,由于这个土地祠已经存在很多年了,大家都见怪不怪,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的。
但这一年换了一个新学政,新老爷一上任,没几天就看到了土地祠里有个女人的塑像,便吩咐下人把她迁走。
当然,到底是学政老爷,饱读诗书不说还知书达理,倒也没有过于唐突土地婆婆,只是在学政衙门外面新建了一座小祠,单独供奉土地婆婆。理由是学政衙门是读书人的“圣地”,不应该供奉有女神仙。
当晚,学政老爷自己倒是没啥,但他的小孙子突然举止奇怪起来。本来一个六七岁的小孩,竟然用大人的语气说话,拉着自己的爷爷、也就是学政老爷说:
我就是土地公公,你说的什么“读书人圣地不该供奉女神仙”,虽然有点道理,但你的出发点却是自私自利,目的是为了拓宽自己的府邸,所以我很不服气。
学政老爷吓了一大跳,但到底是做大官的人,底气很足,一开始还引经据典和小孙子(土地公公)辩论起来,说什么把你老婆的塑像迁到学政衙门外面,也是古礼所当,你也不必再来求情了。
但很诡异的是,学政老爷的话还刚说完,就觉得不知道什么东西打中了自己的胯下隐私处。
虽然痛不可忍,却又不好大肆张扬,反正就是心里很害怕,当即就把徒弟婆婆的塑像迁回了土地祠,自己全家都从衙门里搬了出来,在外面租了一栋房子住,在他任上,再也没有住到衙门里。
这个故事看上去似乎有点荒诞,毕竟土地公公之类的神仙,基本就是传说中的人物。但如果只是就事论事,学政老爷把土地婆婆迁出来另外建了一间小祠,还算是中规中矩,不能算冒犯,但毕竟他的目的是满足自己的私心,所以也受到了警示。
而董小奇的行为却有很明显的亵渎之意,这么把土地夫妻拆散,强行和马神拉郎配,所谓少不更事,简直就是有违礼法。所以,学政老爷受到的惩罚也很小,而董小奇则几乎丢了性命,惩罚轻重一眼可见了。
这也就是在警示世人,做什么事情不但应该遵循礼法老虎配资,更应该摈弃私心,这样才能光明正大,俯仰无愧。
发布于:天津市港陆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